第四卷直解-《唯识三十颂释论》

第四卷直解(第1页)

法师慈悲、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弥尼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。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(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第二行),我们看偈颂:

初阿赖耶识,异熟一切种,不可知执受,处了常与触,

作意受想思,相应唯捨受,是无覆无记,触等亦如是,

恒转如瀑流,阿罗汉位捨”

这一段是讲初能变,就是第字的引导,也能够类似于跟这个真理少分的相应,但是您还是一个凡夫。

反过来说,一个初果的圣人,他断了三界的见惑,但是他还有三界的思惑。

初果的圣人到外面托钵的时候,遇到染污的境界,还会起贪爱的烦恼。

当然这个圣人内心有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他只要稍为如理作意,他烦恼就停止活动,他心中有那种对治力的,那不同。

我们对烦恼没有抗拒,那是不同的。

他虽然暂时的,圣人也会暂时的起烦恼,但是说还是圣人。

所以这个染净心,以第六意识来安立是有过失的,因为第六意识,也可能假藉善因缘的引导,生起圣人的心,第六意识也可能会有这个染污的因缘的诱惑,暂时生起烦恼。

但是这不足以作凡圣的判定,凡圣的判定,是以第,佛陀明显的说到第叫“执持”

,它能够执持我们这个内在的种子。

但是这个阿陀那识的明了性是甚深细,是不容易去了解它的存在的。

它摄持种子是一个怎么样的相貌呢?“一切种子如瀑流”

,这个阿陀那识它在保存种子的时候,它不是常一不变的神我,它就像急速的水流,剎那生剎那灭,虽然生灭,但是又相续,虽然相续,可也是生灭,就像急速的水流。

这样的一个心识的活动,基本上,“我于凡愚不开演”

,我对于一般的凡夫,还有钝根的二乘人,我是不为他讲这件事情。

佛陀为什么不讲呢?这以下讲出一个重要的理由,“恐彼分别执为我”

佛陀恐怕二乘人,你跟它讲阿陀那识的相貌,他把它执着常一的我。

这样子对二乘人来说,不但没有利益,反而有害。

所以佛陀为他讲只有前六识,他起码能够把第六识停下来,入灭尽定,成就偏空的涅槃。

有些人你跟他讲第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本章已完成!

本章已完成!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