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年盛夏的北京,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焦灼。
清华大学校园内,往日宁静不再,被一种狂热的氛围所取代。
一场批判会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进行。
物理学者叶哲泰站在台前,承受着指责。
他被迫弯腰,形容憔悴。
台下人群情绪高涨,“口号声”
此起彼伏,汇聚成喧嚣的洪流。
十四岁的少年赵承岳挤在人群边缘,崭新的红袖章让他既兴奋又隐隐不安。
他渴望融入这个激荡的时代洪流。
然而,当他亲眼目睹台上发生的一切时,最初的冲动被强烈的冲击感所取代。
批判会气氛愈发激烈。
有人严厉质问叶哲泰的理论立场。
叶哲泰坚持自己的观点,强调科学的普遍性。
他的话引发了更强烈的反应。
混乱中,叶哲泰的妻子邵琳走上台,公开指责丈夫,称其背离了原则。
她的出现进一步点燃了现场的情绪。
场面瞬间失控。
在一片混乱和亢奋中,不幸的事件发生了——叶哲泰倒在了台上,生命逝去。
人群在短暂的沉寂后,爆发出更强烈的呼喊。
批判会被视为一种“胜利”
,人群开始散去,一些人脸上洋溢着激动。
赵承岳被推搡着退后,巨大的不适感攫住了他,他扶着旁边的树干干呕起来,冷汗直流。
眼前的景象与他所想象的“革命激情”
产生了巨大的断裂感。
这时,叶哲泰的女儿叶文洁冲上台,扑倒在父亲身旁。
她没有哭喊,只有深深的颤抖。
她跪在那里,眼神空洞而冰冷,那目光穿透了嘈杂和喧嚣,包含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悲怆与绝望。
她极其缓慢、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什么,动作轻柔却充满巨大的悲伤。
远处的广播声高亢地响起,赞扬着“勇敢的行为”
,宣告着“革命”
的推进。
赵承岳下意识抬头看去。
一边是几个参与批判的年轻学生被簇拥着,接受着赞扬,脸上洋溢着自豪;另一边则是叶文洁在无声地处理着父亲遗体的痕迹,那冰冷绝望的身影如同雕像。
巨大的分裂感像冰水浇在赵承岳心头。
哪一边是对的?哪一边是错的?广播的赞扬、受奖的“榜样”
、冰冷的绝望……无数碎片在他脑中碰撞。
他死死攥住了胳膊上那个崭新的红袖章。
那刺目的红色,此刻感觉如此沉重而陌生。
阳光刺眼地照射着狼藉的场地,远处的蝉鸣再次响起,淹没了广播里模糊的赞颂,也淹没了少年心中翻腾的困惑和寒意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