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卷直解-《唯识三十颂翻译》

第六卷直解(第1页)

法师慈悲、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比丘尼、式叉摩那、沙弥尼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。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:

戊二、释第二能变相

本论的宗旨,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。

这个万法是包括了整个杂染的生死法,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净的功德。

这些染净的诸法,都不是上帝创造的,它也不是自然出现的,它是唯独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,离开了现前一念心识,就无有少法可得。

这个心识的变现万法,这当中,有三种能变的相貌,前面的初能变,我们已经说过了,这下以我们解释第二能变。

问言:已说初能变相,第二能变,其相云何?

初能变,主要的就是一个阿赖耶,一个自相。

阿赖耶的藏呢?开展出来就是一个异熟跟一切种的因果,建立了染净的因果。

这个前面的初能变主要是讲业力这一部份,这第二能变就跟分别有关系了,心中的分别有关系了,其第二能变,其相云何?好,我们看偈颂:

次第二能变,是识名末那,依彼转缘彼,思量为性相,

四烦恼常俱,谓我痴我见,并我慢我爱,及馀触等俱,

有覆无记摄,随所生所系,阿罗汉灭定,出世道无有。

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,我们也是分两段来说明。

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,是讲凡夫的有漏的心识,有漏的第二能变。

阿罗汉灭定,出世道无有,是讲这个圣人无漏的心识的相貌,这个解释第二能变,是分成这两大段的。

好,我们看澫袓的注解:

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。

澫益大师是根据《成唯识论》把它分成了十门,这个十门事实上可以把它归纳成叫意。

什么叫做意呢?《成唯识论》解释,就是恒审思量,名之为意,这个恒审思量是一个第二能变的一个特别的功能。

为什么第二能变要叫做恒审思量呢?《成唯识论》解释说,因为它的了别性,恒审思量胜馀识故。

说整个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本章已完成!

本章已完成!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